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同为亚洲金融中心,香港与新加坡的竞争备受关注。
过去三年,香港受到强邻新加坡的压力。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新加坡超越香港,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香港则以1分之差位列第四。
尽管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2022年10月9日发文表示“无须妄自菲薄”,并罗列多项数据试图展示香港在与新加坡的竞争中不输给后者,但“新加坡取代香港亚洲金融中心”成为热议话题。
“没什么可争,也没必要在香港和新加坡里‘二选一’。亚洲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经济体,有两到三个不同的金融中心并不奇怪,其中也包括上海。”
3月17日,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二届大湾区(黄埔)经济峰会间隙对界面新闻表示。
杨宇霆指出,不需要再用旧思维去衡量,纽约和伦敦称霸国际金融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每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金融中心,只是定位不一样。例如大湾区的深圳和广州,也有潜力成为新的金融中心。”
亚洲可以有四个金融中心
当我们谈论金融中心竞争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中海晟融首席经济学家张一指出,这实际上隐含了一个条件,即“这个蛋糕不会做大了”:“正如我们常说的内地制造业内卷,或者A股市场内卷,隐含的是对我们未来资金不会产生收益的担忧,所以产生谁更强谁更优的想法。”
而杨宇霆认为,随着亚洲发展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产业链、贸易投资、GDP总量和人口数量具备庞大的规模,这样的体量下,金融中心从单一向多个发展是很正常的:“包括上海、东京,整个亚洲区能不能有四个不同的金融中心?肯定可以。”
随着经济格局的调整,金融中心也从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全球24个时区,只有一两个金融中心也满足不了需求。欧美的中心一定是伦敦和纽约吗?也不一定。”
杨宇霆提及,以美国为例,本土有若干不同的金融中心,具体功能各不相同:“加州有创投的金融活动,芝加哥以前发展农业的时候,期货也在芝加哥交易所里面交易。一个大的经济体里面有不同的金融中心,这是很正常的。”
而从具体定位来看,新加坡和香港也不完全重叠,“新加坡服务的是南亚地区,也有部分没有地区限制的中国业务,包括财富中心。香港的内地业务占比更大。”杨宇霆指出,不管新加坡的发展程度如何,都无法改变香港金融业的基础和优势。